教学研究
融合协同——STEM教育赋能跨学科实践提质增效||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现场会成功举办
2025-04-05 09:15

活动背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精神,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关于“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要求,提升我区干部教师STEM教育和跨学科实践能力,交流、推广STEM教育优秀成果,助力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为国家创新人才储备奠定基础,2025年3月27日,由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承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现场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策划组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素、副秘书长吕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乐进军副主任;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校长、海淀进修教育集团总校长姚守梅;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副校长崔琰;北京教育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数字课程资源室主任范佳午;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校长王华蓓、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党总支书记马玉娟、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校长常伟等出席会议,此外海淀区中小学相关领导及教师200余人参加活动。线上同步直播至全国各地,超过5000人参与线上观摩。 


会议全景

本次活动以“融合协同——STEM教育赋能跨学科实践提质增效”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进行成果交流和分享。

主论坛

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现场会主论坛,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崔琰主持。他强调,海淀区利用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优势,自2018年起联合学校与教师组建STEM研究共同体,研发具有特色STEM教育区域模式,聚焦“STEM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双减”背景下的科技教育实践。本次研讨会将系统展示海淀区STEM教育研究成果,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崔琰副校长主持主论坛

领导致辞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强调科技创新教育是八一学校育人的突破口,学校发扬深厚的红色传统,构建国防、航天等特色STEM教育体系,以航天少年科学院,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创新人格。近五年,1700多名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4112项奖项。未来,学校计划扩展“沃土计划”,完善科学教育链条,建立多类人才成长平台。他表示,期待与各兄弟学校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建设STEM课程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沈军书记致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素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大会以“融合协同”为主题,旨在探讨STEM教育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她指出,海淀区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高地,通过系统设计和实践探索,在STEM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做出了示范。她期待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推动区域高质量中小学STEM教育体系的建设,助力海淀区的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她呼吁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创建具有海淀特色的教育新范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王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致辞

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秘书长王素以《数智时代的STEM教育与跨学科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她首先强调了数智时代STEM教育跨学科整合学习的必要性。她指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教育需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和方向。她提到,未来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决策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她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各国创新教育案例呈现了未来教育的可能形态,如荷兰的无课程学校和美国的阿尔法学校等,通过项目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最后,王素秘书长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王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旨报告

专题报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修教育集团总校长姚守梅以《以高品质STEM教研促进区域STEM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姚校长首先深入阐述了海淀区自2018年起实施“双轮驱动”策略,介绍了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统筹STEM课程建设和STEM教师研修课程建设,创建区域“双课程”模式形成区、校联合的STEM教育共同体,推进与深化区域STEM教育的研究实践。她指出,针对STEM教育发展瓶颈,海淀区聚焦难点进行攻坚,建设区域共享STEM课程以促进STEM课程教学具有可实施性;建立STEM素养能力框架和表现指标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探索基于学习进阶的STEM项目学习模式,以形成提升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教学改进模型。她提到,海淀进校与55所项目学校、近500名干部教师共同协作,从课程研发到教学实践,从专项研究到教学改进,从创建研修课程到创新研修模式,不仅积累了宝贵的跨学科实践经验,也取得了STEM项目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显著成果。姚校长表示,目前海淀区正推动STEM教育从项目学校共研方式到规模化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通过建立学生综合素养动态评价系统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机制,实现跨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和师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范式升级。 


姚守梅校长作专题报告

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王华蓓以《基于STEM教育重构集团科技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为题作专题报告。王校长指出,自2012年起学校逐步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北航、北理工等高校合作,实施“双导师+高校实验室”教学模式,创立英才班项目。强调了在真实问题驱动下的STEM项目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四力模型”,构建校本研修系统,建立STEM课程教学的保障体系,包括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等。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和质量监控,拓展教学实践空间,建立学生创新能力档案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推动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现代化建设。 


王华蓓校长作专题报告


分论坛

本届大会设立三个平行论坛,分别聚焦3个专题,12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案例和心得体会,精彩纷呈。以“幼-小-初-高”全学段案例,从课程主题和内容、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等角度,每个分论坛聚焦一类关键能力,说明、论述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进阶特征。分论坛分别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STEM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主持,北京教科院范佳午老师和北京教育学院周莹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和讲座分享。 


分论坛一 聚焦建模能力的学科融合实践

分论坛一由海淀进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咏梅主持。三位教师围绕“聚焦建模能力的学科融合实践”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北京市十一学校北美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艺臻进行讲座分享,陈咏梅副主任进行点评。 


陈咏梅副主任主持

案例分享1 发展建模能力的学科融合实践——以领军池生态改造项目为例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刘铭玉老师,详细介绍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STEM融合实践框架,强调建模能力的重要性。以“领军池生态改进项目”为例,指导学生经历科学建模、数学分析、计算推理和设计优化四个阶段,形成解决方案,并用素养量规评价学习成效。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刘铭玉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2 模型建构路径提升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老师,分享了关于“基于模型建构路径提升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她解释了模型建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展示了从实际情境到科学问题、模型建立、分析、结果解释及应用反馈的全过程,并说明了模型建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成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跃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3 学科融合STEM实践中促进小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发展的探索

八一学校张文野老师,汇报“学科融合STEM实践中促进小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发展的探索”,探讨了模型意识与建模概念的理论联系,并通过“制作礼物包装盒”的案例,展示了建模的全过程。报告重点讨论了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北京市八一学校 张文野老师分享

讲座分享 大中小STEM教育一体化贯通——以美国欧林工程学院和基础教育一线的科学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十一学校北美教育中心王艺臻老师,介绍美国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包括欧林工程学院的“课程三角”体系、马萨诸塞州的“万花筒计划”、华盛顿两河公立特许学校的多维评估体系,以及阿尔法学校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探索。 


北京市十一学校 王艺臻老师作讲座分享

点评总结

陈咏梅副主任在总结中指出,高阶能力是STEM项目学习融入跨学科实践的重要保障,建模能力是“灯塔”能力,前、后端关联着其它高阶认知能力“簇”,其发展与评价需加强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呼吁教师群体协同突破关键问题。 


陈咏梅副主任点评


分论坛二 聚焦问题解决的创新实践

分论坛二由海淀进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张乃新主持。四位老师围绕“聚焦问题解决的创新实践”进行分享,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研究员、数字课程资源室主任范佳午做点评指导和讲座分享。 


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张乃新主持

案例分享1 构建学校创新生态,培养问题解决者 

十一学校范爽老师的汇报主题是“构建学校创新生态,培养问题解决者”,展示了通过STEM教育创新实践建立了支持问题解决者培养的生态体系,探讨了学校如何通过课程建设赋能学生成长。学校注重五大方面,持续改进战略,还探索跨学科教学及STEM与AI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效显著。


北京市十一学校 范爽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2 在海岛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设计项目中发展创新思维的实践

八一学校宋晓萌老师,介绍了海岛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设计项目中创新思维的实践。强调了工程设计中创新思维培养及教育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强调项目的选择应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紧密结合,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随着世界快速发展,创新人才需求增长,教育需适应这一趋势。 


北京市八一学校 宋晓萌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3 三阶问题发现策略在水下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实践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霍俊飞老师,介绍了三阶问题发现策略在水下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水下项目中,从发现和定义问题开始,通过反复迭代和实验,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体现了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中的重要性。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霍俊飞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4 以素养进阶为目标,以技术训练为途径提升人实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赵宇老师,作题为“以素养进阶为目标,以技术训练为途径提升人实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汇报。STEM项目不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项目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及积极、坚韧品质,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价值观,实现实践成就感,并为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框架。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赵宇老师分享

专家点评&讲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范佳午老师,强调STEAM活动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其为学生提供宝贵学习机会,特别是教学和创新思维方面。他指出,STEAM教育核心在于项目式学习探索真实情境,重点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教师深刻理解高阶思维并有效指导。 


范佳午主任点评&讲座


分论坛三 聚焦论证与决策的STEM工程实践

分论坛三由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技术中心主任、海淀进校科学与工程学科兼职教研员陈清伟主持。四位老师围绕“聚焦论证与决策的STEM工程实践”进行分享交流,北京教育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周莹主任做点评指导和讲座分享。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陈清伟老师主持

案例分享1 用火星基地设计案例解码推理论证与评估决策的协同进化

八一学校原牡丹老师,汇报“用火星基地设计案例解码——推理论证与评估决策的协同进化”,深入探讨了推理论证和评估决策在STEM教育中的应用,系统阐述了“协同进化双螺旋”理论模型,并通过火星基地设计案例,呈现了从理论建构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路径,重点解析了推理论证与评估决策的协同机制,为科学与工程教育的闭环迭代提供了创新范式。 


北京市八一学校 原牡丹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2 在STEM工程实践项目中提升科学论证能力——以果蔬机为例

育英学校鲁婷婷老师,分享“在STEM工程实践项目中提升科学论证能力——以果蔬机为例”,强调科学论证结合思维活动与科学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工程决策能力。在STEM教学中实施科学论证,能引导学生认知和元认知过程,深化科学概念理解,促进探究实践,发展合作、推理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北京市育英学校 鲁婷婷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3 以STEM项目发展小学生论证和决策能力的策略——“沙漠驿站”低碳小屋为例

中关村第一小学朴蕾老师,探讨了“以STEM项目发展小学生论证和决策能力的策略”,她系统阐述了中关村第一小学STEM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模式,重点分析了论证与决策能力的培养策略及如何使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决策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并以“沙漠驿站-低碳小屋”项目为例,详细展示了工程类STEM课程中论证与决策能力的发展路径。 


中关村第一小学 朴蕾老师分享

案例分享4 论证与决策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STEM教育中兼顾登梯和爬坡中个体的学习 

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赵红梅老师,分享了“论证与决策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STEM教育中兼顾登梯和爬坡中个体的学习”的研究成果。她借助发展心理学视角,阐述了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特征,以及论证与决策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幼儿园至高等教育阶段论证与决策能力的发展规律,并探讨早期思维发展样态对教育支持策略的重要启示。 


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 赵红梅老师分享

专家点评&讲座

北京教育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周莹老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她强调了论证和决策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北京教育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周莹主任进行点评与讲座分享。她指出,STEM教育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她在讲座中提到,STEM素养评价框架需对接国际测评标准(如PISA)与中国课程改革需求,从“知识记忆”转向“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此外,她还强调将非认知因素(如科学身份认同、伦理责任、合作意识)融入评价体系,并依托“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开发项目式学习量表、实验操作观察表等工具,推动STEM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周莹主任点评&讲座


参会教师感言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申大山:再次现场感受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八一学校的会场听到多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收获满满。王素秘书长从数智时代的视角重新思考STEM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观点新颖引人深思,让我们共同畅享STEM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样态。姚守梅校长从区域推进的角度展示海淀区的STEM发展思路,作为海淀区的STEM教师,我也亲历了很多精彩过往,尤其感慨。王华蓓校长从学校角度聚焦STEM人才培养,充分展现了八一学校的所思所做,值得我们学习。后续的分论坛上,多位不同学校、不同背景、不同学段的老师从各自的实践出发,分享经验体会,同样精彩纷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吴建军:参加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现场会,我深感振奋。感谢教育强国政策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引领的创新实践。作为化学教师,我特别关注化学项目式学习中的跨学科融合,以赋能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跨学科融合让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学生不再孤立地学理论,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锻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彰显了STEM教育的价值。我将继续深耕STEM教育,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为培育人才贡献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于戈:本届海淀区STEM教育大会召开,恰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之际,不仅彰显海淀教育的前瞻性,还展现海淀创新教育多年实践成果,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当回过头再审视STEM教育时,欣喜的发现,它的特征比起多年前更清晰了。跨学科整合、问题解决导向、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认知逻辑的构建、技术与工程的结合、人工智能与STEM教育的融合等,这是通过海淀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凝炼而成的共识。通过STEM教育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中学”是全方位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基于共同目标,经历差异化途径,构建开放性、系统性,包容且可持续发展的STEM教育生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好基础。

中关村第二小学 张涛:参加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课程教学研讨现场会,尤其是分论坛二“聚焦问题解决的创新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STEM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论坛中,各位一线教师和专家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了如何将真实问题融入教学,例如海岛资源利用、水下工程设计等项目,展现了STEM教育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关于“三阶问题发现策略”的分享,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到提问,再到设计解决方案的完整过程。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和行动。未来,我希望能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 王泽怡:参加海淀区第三届STEM教育研讨现场会,收获颇丰,此次活动深刻展现了STEM教育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分论坛三中,各校案例分享尤为精彩,让我看到了STEM教育如何从真实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创造力。北大附幼赵红梅老师关于"论证与决策能力阶段性培养"的分享,更让我意识到STEM在基础教育中的贯通性。专家点评环节提出的素养评价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这场研讨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让我深刻体会到:STEM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未来将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让STEM理念真正落地课堂。 


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八一学校

图:北京市八一学校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