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评价引领 育人创新:推动区域教育质量跃升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七届教科研年会圆满召开
2025-03-21 08:55


2025年3月6日全天和3月17日上午,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召开第七届教科研年会,大会聚焦“评价引领 育人创新:推动区域教育质量跃升”主题,共有3个内容单元,包括案例分享、专家点评、专题报告、研讨交流、展示分享等多种形式,从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等角度展开了前瞻探索和思维碰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继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丰做专家报告和点评指导。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全体研训人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同行共230余人参与本次年会,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陈颖主持。 








教科研年会现场


陈颖校长助理主持


案例分享

“双新”背景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

崔琰副校长以“‘双新’背景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为题,分享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施路径。教研团队系统构建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发测试题等评价工具,基于对学生过程性表现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精准诊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而有效指导教师优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崔琰副校长分享案例

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玉兰老师以“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教研团队对表现性评价内涵的理解,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关键能力表现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四年级《从“白色污染”说起》的案例,详细阐释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五个表现性评价策略。 


张玉兰老师分享案例

初中美术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

中学艺术教研员赵燕老师聚焦“初中美术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主题,介绍了初中美术学业表现评价指标框架和评价指标的开发过程,并以《溯源求真——不一样的汉服》为例,展示了基于学业表现评价指标开展学情调研与分析,以及利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教学模型与工具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和方法。 


赵燕老师分享案例

小学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考

小教研副主任左小玉老师聚焦“小学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考”主题,系统梳理海淀区小学学业水平调研命题指标体系发展的路径,不断明晰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英语学科的案例详细展示了指标体系在指导命题、数据深度分析、精准诊断和教学改进等方面的实践成效。 


左小玉老师分享案例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建构增值评价体系研究

评价中心主任助理王帅鸣老师聚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建构增值评价体系”主题,系统思考“如何科学衡量进步”“如何多样呈现结果”“如何有效应用结果”等关键问题,并立足海淀区区情,选取适切的增值评价模型,构建指向素养发展与教学改进的增值评价体系,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王帅鸣老师分享案例

素养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评价标准研究

评价中心副主任王梦老师以“素养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评价标准研究”为题,介绍作业设计评价标准研制的过程。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指标框架的确立,水平层次的划分以及指标权重的设计,经过信效度验证形成评价标准,帮助教师开展单元作业设计的自我评估与改进。 


王梦老师分享案例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诊断实践与思考

师训部主任张晓老师以“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诊断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课堂教学智能分析框架和指标内容,并结合“高中英语新任教师培训”“小学英语教研组长研修”“中学化学新任教师培训”三个实践案例,详细阐释了人机协同赋能教师精准培训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张晓老师分享案例


专家点评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张丰主任线上进行点评指导,他指出,海淀区立足学科教研和综合教研开展评价研究,主题聚焦、视角多维、实践深入,各项研究有扎实的文献梳理,能够脚踏实地“做”研究,并且迭代发展,有精益求精的学术表达,实事求是的成果概括,彰显了海淀教研的专业实力,为全国教研提供了宝贵经验。7项研究具有四点共性特征:

聚焦过程评价,努力践行“评价促进学习”理念;尊重学科特点,主动研制素养导向的评价方案;注重学理支撑,建构完善的区域质量监测模型;迁移评价思维,促进综合教研的深化发展。 

张丰主任还强调,做好评价研究要建立“知脉、知理、知要、知制”的视角,即知道发展脉络、知道学理依据、知道实践要点,还要不断推进工作机制的建设。 



专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继亮以“关于学生评价改革走向的思考”为题做专题报告。申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生评价改革的挑战、路径与机制,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一、明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要求

学生评价应突破传统学业成绩的局限,将人生志向、内在动机和心理韧性等关键因素纳入考量,全方位评价学生认知与非认知、学科与跨学科、全面与特长等能力,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二、推进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命题改革

综合素质是核心素养的代名词,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表现。应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体系,明确考试指向,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多元开放的问题和任务,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察。 

三、探索指向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教研员需敏锐洞察从“测评学习”“以评促学”迈向“学评融合”的发展脉络,积极推动从“多人一案”的传统范式向“一人一策”的个性化、精准化评价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申继亮教授做专题报告


分组研讨与展示交流

3月10日-3月13日,参会教师分为8个研讨小组,各组结合学科特点和部门工作,聚焦“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智能化评价工具、平台的创新应用”“基于评价诊断的教学改进、教研创新、资源建设、教师专业支撑”等领域,总结凝练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并在大会上交流分享。 



分组研讨现场

语文教研室郝婧坤老师代表第一组围绕“指向教师评价能力提升的教研支撑”主题做汇报。组内老师关注不同层次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需求,构建课堂学习评价设计与实施标准、升级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作业设计模板,在此基础上,深化落实指向教师评价能力提升的“5+M+N”教研课程。 


郝婧坤老师汇报

数学教研室郭学锐老师代表第二组分享了开展素养导向的指标开发、试题命制、课堂教学改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从“数学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阶过程,设计“命题意图说明卡”等方式引领教与学的实践方向,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郭学锐老师汇报

师训部樊凯老师代表第三组做汇报。组内聚焦“有温度的评价驱动教师专业成长”主题,从“基于技术的课堂评价”和“基于标准的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深度研讨,结合实践案例提炼人机协同综合诊断的流程和方法,以及基于标准的教师基本功提升的路径和策略。 


樊凯老师汇报

评价中心王帅鸣老师代表第四组交流分享评价结果应用的实践思考。组内教师系统梳理多元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实践路径,提出未来将通过针对性教研供给、区校多主体协同、数字化技术赋能等策略,推动循证教研和评价结果的精准应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帅鸣老师汇报

生物教研室李丽娟老师代表第五组分享评价体系建设和应用的实践探索。李老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以命题为抓手构建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有效路径,以及利用智能化评价工具升级教研模式的具体方法,还提出要加强学科协同,促进评价体系的互通、数据平台的整合等发展策略。 


李丽娟老师汇报

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杨健老师代表第六组做分享交流。组内教师积极思考并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二是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做事”的能力;三是探索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促进教师认知迭代和创新发展。 


杨健老师汇报

技术部高琳老师代表第七组围绕“数智循证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评价”主题做分享交流。组内教师梳理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循证教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展示在大模型加持下的高效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案例,为教研员破解数据深度挖掘与科学应用等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抓手,也为指导教师精准改进教学提供支持。 


高琳老师汇报

学前教研室陈敏倩老师代表第八组做汇报交流。组内教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两个方面深度研讨,并以学前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为例,提出儿童发展评价的目的要从等级评定转变为过程导向,主体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多方协同,方法从单一观察转变为综合多元,工具从主观经验转变为科学指引。 


陈敏倩老师汇报


点评指导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汝明老师针对各组的分享交流,提出4个亮点,3个建议和3个主张。

4个亮点:基于学理,持续构建、修订学业质量评价指标;注重教师通过提问、反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具有清晰的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的结构性设计;将评价目的定位在幼儿的“可知可能”。3个建议:引导教师关注作业设计的互动性与持续性,探索小初高作业评价指标的进阶性;细化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优化数字化应用与学科能力研究成果的融合路径;明确AI的应用场景和需要坚守的基础性内容。3个主张:以系统性的评价研究与实践为载体和抓手,发掘未来创新性工作的生长点;把握好评价改革的方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始终围绕“素养进阶”“教学评一体化”“数字赋能”“课程育人”四个关键词进行自主攻关。 


刘汝明老师点评指导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支瑶老师对各组研讨成果的特色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她指出,各组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评价、教研和教学中的支持作用,积极开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关键路径。同时,支瑶老师还提出4点优化建议: 

凸显学科特点:突出不同学科在培养思维品质方面的独特性,关注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强化理论实践:关注理论模型对评价实践的指导意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明晰教学评一致:探索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相统一的策略,确保教、学、评的有机融合;提升数字素养:增强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精进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以静心和耐心的“加持”,推动技术与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 


支瑶老师点评指导


总结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姚守梅校长对申继亮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张丰主任的精准指导致以诚挚的谢意,对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敬意,充分肯定了7位教研员在实践中的深刻反思以及8个小组在积极研讨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同时向参与本次活动的集团成员校干部、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本次年会聚焦这一重点和难题问题,以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教研团队在评价领域的扎实研究和研究型实践。面对评价改革的要求和挑战,姚校长提出两点希望: 

第一,立足育人高度,思考评价价值。教研员要站在育人全局的高度思考评价问题,要持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用评价撬动教育改革。第二,引领教师发展,强化协同研究。教研员要带领教师研究、实践,找准当前教学与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精准发力,改进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姚守梅校长总结讲话

本届教科研年会聚焦“教育评价改革”这一重要内容,既是对“十四五”以来各部门评价研究工作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也是对经验与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建设高质量评价体系,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一次动员和部署。未来,海淀教研将秉持坚定的决心,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深入开展评价牵引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为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持续跃升提供有力支撑,为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海淀智慧! 

集团部分教师学习心得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于景魁:此次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增值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努力与成长,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为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新高考改革浪潮下,我们要积极接纳并运用增值评价体系,为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 庞硕:通过参会学习,我认识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思考了“评价是什么?为什么评?”“如何运用不同的评价引导教学实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使用评价数据或结果?”等问题。参加此次教研年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深化了我对评价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未来,我会努力将这些理念与实践融入我的教学工作中,以评价为引领,推动育人创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玉渊潭中学 周有祥:通过学习我们深知,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从“唯分数论”到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结合,从单一主体评价转向多元主体参与,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发展。这不仅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也推动教育理念与方式的革新,期待改革不断深化,期待海淀教育能够继续勇立潮头,引领变革。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李景琪: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育人创新的关键。以评价为引领,能激发学生内驱力,推动区域教育质量实现跃升,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评价改革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增强专业性,提升有效性,精准把握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与指导。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 任杏娜: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确面对AI技术浪潮,教育者既要拥抱变革,利用智能工具优化评价效能,更要坚守育人初心,在数据与算法中注入教育的温度。我也将会在教学中尝试融合过程性评价工具,关注学生的思维进阶与素养提升,让评价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星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 谢再贺:本次活动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分享及专家的全面的点评,让我认识到合理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体多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未来我会基于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文:刘丽丽、洪云、耿雅静

图:张烨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开云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